传承中国文化 展现爱国情怀 ——上海开放大学60周年杰出校友朱明歧口述实录

上海开放大学供稿 2023-09-06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传承和发扬是新时代每一个人的责任。朱明歧是上海开放大学1984届校友,明止堂中国字砖馆馆长,曾荣获上海市嘉定区“十大杰出人物”、上海市“海派收藏名家”称号,是清末以来百年间五十位收藏名家之一。他自主研发了“曼吉磁贴”,获国家发明专利,兴办了“上海曼吉磁生物有限公司”。他创建“明止堂中国字砖馆”,这是中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精品最为丰富,有突出特色的古字砖专题馆。他保护古砖、潜心研究古砖,年过六旬,精神饱满,对其收集的每一块古砖都能娓娓道来。他始终饱含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热心公益事业,并将其作为自己人生的追求。

  自述故事

时代的幸运儿

1977 年国家恢复高考后,我参加了第一届高考。我们这一届考生大多数都经历了文革时期,在特殊的年代,我们基本上没有好好读书,基础都比较薄弱。当时我这一届高中毕业生总共有 300 多人,只有我一个人考中,算是一名“幸运者”。我考上的学校是南京海员学校,学习船舶轮机专业。那时候改革开放的巨轮已经起航,航运业需要大量的人才。经过两年的紧张学习,我们很快毕业了。由于身体原因,我调到了上海磁钢厂。因为是第一届高考出来的人,厂领导很重视,让我担任专职团书记,负责全厂的共青团工作。上海磁钢厂生产的磁性材料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和一些比较高端的仪器仪表领域。我深感自己学历太低,才识不逮。当时正值国家积极培养“四化”科技人才,开放大学面向整个社会招考,学生可以半脱产学习,可以不离开岗位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一定程度上避免“工学矛盾”。我觉得这是一个机会,而且我认为“机电一体”肯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1984年,上海开放大学开设了“电气工程”专业,于是,我就选择了这个专业。

难忘的求学经历

开放大学的学习为我后来的事业发展奠定了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坚实基础。从这一点上来说,开大是很了不得的,因为我们开大的理工科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读出来的。我们当时的上课方式主要是看电视。这些电视课的授课老师都是水平一流的,他们会把核心概念给你讲通讲透,至于具体的作业完成以及深入的思考,都需要自己按照教材的内容好好琢磨。每次听完老师讲的一堂课,我都要花很多时间去看书、消化。记得学习高等数学时,有一次遇到一道重积分的题目,我研究了将近一整天,才计算出了答案。不过回想起来,当时到最后做出来的时候,那真是特别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当年在开大的这种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也磨炼了我不会轻易屈服的意志。后来在工作当中碰到困难时,我从不会轻易地后退或回避,而是去直接面对问题,努力解决问题。

还记得考前复习的时候,我经常会用手指点着每一句话、每一个标点反复地琢磨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义理。这样一种学习模式,提升了我的自学能力和理性思维,帮助我学会了怎样理性地看待问题,比较透彻地理解事物的本质。这些都是我在就读开放大学时练就的终生受益的思考方式、行为习惯和实用技能。

如果没有开放大学,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毕业后我又自学了大量管理学方面的书。通过学习,我发现其实知识都是互通的,只要你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善于学习,很多知识到最后都会融会贯通。我在开放大学奠定的知识基础非常扎实、牢固,这主要得益于我身上有一种即使“屡战屡败”、还是要“屡败屡战”直至成功的韧性,而这个是我们开放大学培养出来的理工科学生所特有的东西。

追问生命的价值

我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受益者。曼吉公司作为一家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市是第一批领取工商执照的,“曼吉磁贴”作为医用镇疼疗法深受百姓青睐,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也算是“第一批富起来的人”。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我的身体出现了状况。为了企业发展经常熬夜,经常连续三天三夜不睡觉,这么几年折腾下来,对我身体的消耗是很大的。原来生命如此脆弱!于是,我开始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当你的身体都要不存在了、当你的生命都可能顷刻之间灰飞烟灭的时候,你还在为财富打拼,值得吗?我小的时候对文科很感兴趣,加上家庭的熏陶,所以一直喜欢收藏古籍善本,于是我开始去听一些有关人文智慧的课程,并顿悟到:生命价值的最终落脚点应该是为社会多作贡献。

后来我加入了“中国先秦史学会”,在恩师李学勤先生的指导下,我展开了对中国历史的实地考察。我按照中国历史的脉络和文化的分类,从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二里头文化、三星堆文化,再到夏商周,都进行了认真而系统的研究和考察,在这个过程中,我体验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这方面的知识积累不断增加的基础上,我撰写了很多学术文章,也当选为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逐渐将自己的活动范围从经济领域转向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改革开放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地大力兴建经济开发区;与此同时,房地产开发和建设也蓬勃发展,大量古砖破土而出,却没有受到充分保护。我认为,古砖是中华文明的一种载体,必须受到保护;研究和保护古砖是千年难遇的机缘。于是我开始收集古砖,将“字砖研究”作为我投身历史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我收藏的这些古砖来自于全国各地,这些古砖本来就是属于全社会、全民族的物品,或者直接就可以说是“国家的”。如今这些砖头来到我这里,或许是一种“因缘关系”。因为砖上的文字图案很难识读,很少人会注意它们,更不会去保护它们。当初强调经济建设,各地纷纷大兴土木,许多古砖出土后就散落在中国的大地上,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指导我研究历史的李学勤老师告诉我,在这些古砖上蕴含着很多重要的信息,它是一类特殊文物,承载了我们中华文明的基因,我们要把它保护研究好。我当初在工作之余收藏古砖,属于个人行为。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文化自信,需要从文化的源头上建立起我们的精神根脉。于是我想,我可以用自己收藏的古砖为建立文化自信贡献一份力量。在这样的内心驱动下,我在 2014 年发起举办了首届中国字砖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专家一起研究古字砖。在此基础上,我还在曼吉磁贴公司的厂区内辟出了4000平方米的厂房,经过装修使之成为字砖陈列馆。目前收藏、陈列的古砖有3万块。就这样,我慢慢努力打造出了一个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古砖上的内容与民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古字砖可以让民众增强爱国主义的情怀,让我们这个民族更有凝聚力。我每年都在明止堂中国字砖馆投入300万元运行经费,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也算我对中华文化传承贡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采访整理:上海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部 孟超琴

来源:《乐学致远赋华章——上海开放大学建校六十周年校友风采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