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开大

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看开大

上海学习平台强国号:【沪上新论】如何深入推进家庭教育工作

上海学习平台强国号供稿2023-05-09设置

作者:王伯军 顾凤佳

  重视家庭家教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家庭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任务,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推进和发展,家庭教育也必须进一步加强。深入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可用“一、二、三、四、五”来概括,即一“健全”、二“加强”、三“德”、四“语”、五“精神”。

  一“健全”

  一“健全”,即“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

  家庭教育工作不仅是家庭的责任,国家的“支持”和社会的“协同”也必不可少。《家庭教育促进法》专门设立“家庭责任”“国家支持”“社会协同”三章,目的是促进家庭、国家、社会等各方形成合力,彰显了政府对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视和决心。除了《家庭教育促进法》,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也被写入多个政策文件。例如,全国妇联、教育部等11个部门共同制定印发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21—2025年)》,把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家庭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要“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合力”。教育部等多个部门也将其列入年度工作要点。

  学校、家庭、社会三个主体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形成协调统一的关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是要形成一个大育人系统,发挥整体的育人作用。因此,除了要摆正家庭的位置,避免家庭教育的错位和缺失,发挥家庭独特的作用之外,中小学校、幼儿园,工会、共青团,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早期教育服务机构,医疗保健机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新闻媒体,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等8类社会力量应全力为家庭教育提供社会支持,共同推动家庭教育健康发展。

  二“加强”

  二“加强”,即“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基本单元,也是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起点,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应当重视家庭建设,建设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睦温暖的家庭关系将给予未成年人最有力的成长支持,直接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诸葛亮诫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都是在倡导广大家庭弘扬优良的家教家风。家教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才能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父母应在家庭教育中注重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同时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教育孩子树立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观念。

  重“义”讲“道”在古代家庭教育中历来备受重视,“做有德君子”被作为对子女的基本要求。《左传·隐公三年》说:“爱子,教之以义方”,《资治通鉴》说:“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强调的是爱孩子就应该教导他遵守道德规范,用正确的方式教导他们、爱他们,否则就是害了他们。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无不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

  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思想道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家庭教育尤其应注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而非孩子的考试成绩和排名。“我们到底需要培养怎样的人?”同样也是家庭教育回归原点的反思与追问。

  三“德”

  三“德”,即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大德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父母当好孩子的引路人并不容易,需要把握正确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激励未成年人将自己的成长路径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相结合,并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公德涵盖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观念,是现代化国家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家庭教育要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产生建设美好社会的意愿和对未来的期待。

  私德包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关于生命成长与事业发展的价值观念。家庭教育应教会未成年人作为一个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和价值标准。每个家庭要努力培养热爱祖国、忠于职守、诚实可信、善待他人等团结和睦的良好家庭氛围。

  只要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用行动传承美德,不断提升自身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就一定能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文明和谐的氛围,更好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根基。

  四“语”

  四“语”,指的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这四个洋溢着民族智慧、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的词语。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那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我们强大的基因密码。中国人民植根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上,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探索和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父母要重视培养孩子宽厚、包容的品格,激励他们不断积极进取,同时也要有宽阔的胸襟,推己及人,尊重不同,求同存异。

  “讲信修睦、亲仁善邻”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交往所应保持的基本原则。家庭教育中父母应以身作则,并教育孩子把个人诚信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同时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积极建立与维护与邻里、他人之间的和睦关系。从国家层面来看,“讲信修睦、亲仁善邻”也为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文化保障。

  家庭教育必须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尤其要注重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融合贯通。只有基于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特智慧,发展的动力才能源源不断,和平的薪火才能代代相传。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胸怀天下,拓展世界眼光,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五“精神”

  五“精神”,指的是“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

  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劳动精神,“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淡泊名利、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反对浪费、厉行节约的勤俭节约精神,既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当今这个时代需要弘扬的主旋律,更是未来成就更大伟业所需要的精神支撑。

  随着当今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消费主义”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容忽视,劳动精神和勤俭节约精神更应得到重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古老的训诫代代相承,彰显着朴实的道理,对于身处当今社会的青少年意义重大。

  弘扬五种“精神”,必须立足新征程新实践,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家庭教育工作的深入推进,应着力培养青少年的劳动精神,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高远志向,历练其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勇气,乐于攀登、创造辉煌的态度,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以及勇于奉献的作风。同时,应更加注重把这五种“精神”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使其得以发扬光大并历久弥新,使这些精神对青少年来说不仅仅是抽象的元素,更应成为他们学习实践和未来发展的根本遵循。

  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付诸实施,家庭教育这一平实而又特殊的教育形态上升到了法律的层面。家庭教育不但是各个家庭要承担的责任,而且受到国家的重视,甚至全社会的力量都在关注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说,家庭教育已经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使命担当,促进下一代全面健康成长是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和根本任务。

  家庭教育科学健康的发展,是新时代新征程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重要保证,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奋力推进新时代新征程家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网址: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6096663716423314580&item_id=6096663716423314580&cdn=https%3A%2F%2Fregion-shanghai-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上海学习平台强国号:【沪上新论】如何深入推进家庭教育工作.jpg

最近信息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