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开大

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看开大

上观新闻APP:周末开大课第四季 牵挂

上观新闻供稿2020-11-23设置

主持人露嘉在贵州遵义采访上海市杨浦区援黔干部李国文

主持人语鸿在云南元阳采访电商产业扶贫专员魏希楠

中国教育电视台主持人张征在河北阜平采访上海体育学院支教学生

特派记者文焯在云南盐津介绍当地农特产品

特派记者逸轩与西藏亚东县鲑鱼养殖合作社社员旦增拉杰捕捞鲑鱼

主持人梦然在云南洱源采访上海交通大学孔海南教授

中国商飞集团在宁夏西吉通过艾草深加工帮助当地百姓脱贫

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张晓瑜在宁夏西吉做现场采访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不仅因为全民抗击新冠肺炎,也因为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写上句号。

  回应这份对土地、对老百姓的牵挂,近日在沪上“绿叶台”首播的《周末开大课》第四季奔赴全国多地,深入田间乡里,把思政课开到扶贫现场,把视角锁定在脱贫攻坚,用脚步丈量丰收的田野,近距离体验小康的喜悦。

  《周末开大课》第四季由上海教育电视台联合中国教育电视台共同成立联合报道组,前后历时3个月,共派出八路记者、编导、外景主持人、摄像等,前往贵州、云南、西藏、河北、宁夏、内蒙古等地,拍摄上海对口帮扶地区脱贫攻坚一线,带回最鲜活、最真实的扶贫举措、收效成果和思考感悟。《周末开大课》第四季推出8集节目:从宁夏西吉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接续支教到云南洱源“生态+产业”立体扶贫;从贵州遵义的“正安模式”到云南盐津的“扶贫合伙人”;从内蒙古武川“世界燕麦之乡”到云南元阳千年梯田的稻浪;从西藏雪域高原的鲑鱼养殖到河北太行山脉的体育扶贫。

  在“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指引下,秉持“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精准”的扶贫思想,上海扶贫团队探索形成“攻克一批难题、传授一批技术、培养一批人才、支撑一项产业、脱贫一方民众”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每一个扶贫地区度身定制全链路发展的模式和体系,为当地开发了极具地域特色的明星产品和明星项目。同时,也帮助贫困人群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掌握迈向幸福的本领和技能。

  如何记录凡人小事、书写大国气象?上海教育电视台主持人梦然、露嘉担任了“课代表”,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党建学科负责人周凯担任评论员,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高校学子则作为青年观察员全程参与。每期节目还特别邀请上海交大、东华、财大、上理工、海洋大学等高校的扶贫“干将”,分享他们的驻点扶贫经历,共同探讨攻坚战中所思所得。

  通过融媒体、多平台的播出,《周末开大课》第四季将鲜活的致富奇迹采制成一堂堂行走中的全媒思政课,让广大观众和青年学子一起来学习。据了解《周末开大课》第四季——“牵挂”,由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指导,上海开放大学、上海教育电视台、易班网联合推出,目前正在上海教视每周六黄金时间19:35首播。学习强国、人民网、澎湃、阿基米德、新浪上海、易班网等平台可同步收听收看,首轮播出将持续至12月。

  生态养殖

  上海扶贫“合伙人”因地制宜助力生态养殖

  一只鸡、一条鱼,也能稳稳奔小康

  “我们这一代人也有这个情结,一定要把我们的老百姓,特别是我们的农民扶一把”,带着这份浓浓的扶贫情结,总书记无时无刻不牵挂着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

  牵挂,是这个时代最深刻的关切,回应这份牵挂,《周末开大课》第四季深入到田间,用脚步丈量丰收的田野,近距离体验脱贫的喜悦。来自上海的扶贫工作者们因地制宜,找到了适合当地百姓、生态、产业的扶贫策略,从林下生态鸡、乌骨鸡养殖到高原鲑鱼繁育,有效带动当地群众脱贫增收和产业走向兴旺。

  一群鸡每月能卖2万多

  在革命老区贵州省遵义市的正安县,农业人口接近全县总人口的91%,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困难。县里谢坝乡村民谢良红一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生态鸡的养殖,老谢和家人彻底改变了家庭贫困的状态。

  翻天覆地的变化,源于东海之滨的援手。老谢从来没有接触过养鸡这个工作,是上海的专家手把手教他的,在当地被称为“以养代培”。

  《周末开大课》第四季评论员,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党建学科负责人周凯表示,“以养代培”这一方式,改变了当地过去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养殖模式和养殖观念,极大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

  林下鸡的养殖,不仅有上海专家倾囊相授,更有来自上海的企业解决产品销路问题,“上海龙头企业+本地合作社+贫困农户”的养殖模式,同时保证了“产得出”“运得出”“卖得出”,真正实现了全产业链打造,可持续发展。

  上海市杨浦区援黔干部、正安县委常委、副县长李国文表示,这样的扶贫项目,既鼓了老百姓的钱袋子,也丰富了上海市民的菜篮子,更吸引了当地很多农户加入生态鸡的养殖项目中,其中就有年轻90后的身影。

  向超和许多在农村长大的同龄人一样,之前他一直在外务工。今年,向超回到家乡自主创业养起了“林下鸡”。养鸡棚建好后,仅过了三个月,向超就收获了5万多元的利润,效益之好让他喜出望外。现在,向超全心投入在生态鸡的养殖项目中,每个月能获得2万多元的收入。

  《周末开大课》课代表露嘉说:“从向超身上能够感受到一股年轻人的朝气和干劲,农村中不再只是老人和儿童,年轻人也在家乡创业,而且打理得非常好,每个鸡舍都有摄像头,时刻可以观察到鸡的状态等等……”

  无独有偶,云南省盐津县也把乌骨鸡的养殖加工列入了“生态+农副产品”的产业发展规划。

  而在盐津县定点扶贫的东华大学老师,围绕乌骨鸡及其他产业项目,利用高校人才优势,专门为盐津县开展了产品包装设计、品牌策划、市场推广、企业家培训等多项定制服务。

  仅在2020年,多个关于乌骨鸡的产业项目正式启动。为了更好地与盐津人的脱贫攻坚事业“休戚与共”,东华老师给自己起了一个特别的称呼“盐津合伙人”。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曾任云南省盐津县黄草社区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张强介绍,一方面乌骨鸡是有机绿色食品,其本身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到盐津投资兴业,为乌骨鸡打造全产业链服务能力,再加上近年来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乌骨鸡产业在盐津县的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一条鱼游出高原扶贫之路

  从黄土高坡到雪域高原,从革命老区到民族地区,不管路途多遥远,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始终是祖国母亲最深的牵挂。而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有一个地方极高极寒,是全国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扶贫成本最高、脱贫难度最大的区域,那就是雪域高原——西藏。《周末开大课》第四季一路记者走进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的亚东县,一起探访“一条鱼游出的扶贫路”。

  亚东鲑鱼,是西藏亚东县独有的淡水鱼类。受“受精卵少”“孵化期长”“成活率低”等因素影响,亚东鲑鱼的自然资源已经十分稀少。同时,由于缺乏相关的技术和人才,亚东县人工繁育亚东鲑鱼的尝试成效也十分有限。

  事实上,2015年,上海海洋大学就组建了王成辉教授领衔的科技服务团队前往西藏。到达亚东后,团队的首要任务就是开展人工繁育基地的选址工作,王成辉带领着专家团队走遍亚东的山山水水,最终建立了首个亚东鲑鱼繁育基地,有了亚东鲑鱼梦开始的地方。2015年以来,上海海洋大学共派出4名教授、4名博士、7名硕士深入亚东县生产一线传帮带。多年的艰苦攻关下,2017年12月亚东鲑鱼人工繁育共收获受精卵4100万粒,预计可形成900万尾的商品鱼规模。而在这一过程中,亚东鲑鱼已经建成1个产业园,1个繁育基地,4个合作社的产业结构,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加入合作社工作、学技术,在获得基本收入保障的同时,也享受合作社利润分成,从而脱贫致富。

  格桑平措一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5口人原本只靠格桑平措一人外出打工为生。自从加入了村里的鲑鱼养殖合作社,格桑平措不仅收入提高了,还享受到了久违的天伦之乐。和格桑平措一样,同村的格桑达瓦夫妻俩的小日子也因为亚东鲑鱼变得更加红火。为了欢庆鲑鱼丰产,格桑达瓦一家摆上宴席,穿上藏装,邀请亲朋好友共享一杯喜庆的青稞酒。

  在节目中,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冷向军介绍,在2017年,亚东县就已经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根据数据统计,建立贫困档案的150多户全部实现了脱贫致富,如今,鲑鱼养殖在当地已经形成从苗种孵化到养殖、运输和销售“一条龙”式的完整产业链,由此直接或间接带动亚东县849户,共2343人增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响应国家号召,投身西部建设。2017年,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的毕业生赵留杰就来到西藏亚东帮助当地人养殖鲑鱼,并选择留在当地就业,作为县公务员更好地帮助亚东发展鲑鱼特色产业。与赵留杰一样选择在亚东就业的还有同为上海海洋大学毕业生的刘妮,在亚东县医保局工作的她尽心尽责为老百姓的医保登记、报销等事项服务。

  赵留杰和刘妮在西藏亚东县这片热土上相识相知相恋,也拥有了爱情的结晶“赵亚东”,为孩子取名“亚东”正是希望孩子不忘西藏、不忘亚东,好好地为祖国做贡献。

  作物种植

  从世界燕麦之乡到千年梯田稻浪

  “阿拉教授”天南地北精准滴灌小康种子

  有一句这样的话:世界燕麦看中国,中国燕麦看武川。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素有“中国莜面之乡”美称,还被公物一样的初级农产品。于是,一位上海教授带来的精深加工技术,帮助当地特产的燕麦同时提升了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

  一系列智力扶贫故事亮相上海教育电视台首轮播出的《周末开大课》第四季节目中,镜头里的“阿拉教授”在天南地北精准滴灌小康种子,让莜面之乡的燕麦香了,也让千年梯田的红米熟了……

  让燕麦超越传统主食

  武川,地处海拔和地形的突变地带,黑黄交错的沙土、充沛的雨量、充足的日照,是世界上种植条件最好的燕麦生产基地。一年到头、一日三餐,少不了莜面,也就是“裸燕麦面”。武川人说,离家再久,只要尝到一口莜面,就忍不住热泪盈眶。

  “过去由于加工技术落后,大量营养成分被破坏,燕麦产品的价值远远没有被开发出来。”作为国内食品精细加工领域的专家,上海理工大学管骁教授研究燕麦已经有20年了。他们通过产学研合作,探索燕麦大宗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的创制和开发,并深入燕麦功能性配料的探究与应用,研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装备。

  早前,管骁第一次去燕麦之地武川,“没有路,现代化差,老百姓精神面貌也不好。”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管教授团队踏遍田间地头、深入工厂车间……到了2012年,上理工技术和装备在武川县实施产业化,以技术升级促进生产消费,整体推进燕麦产业链良性循环,让燕麦从田间走向餐桌,从本土走向世界。

  在画面中,燕麦家族包括:燕麦胚芽米、燕麦黑醋、燕麦胚芽乳、燕麦高纤面、燕麦膳食纤维粉、燕麦全谷物饼干……上海教视记者了解到,这几款谷物制品远远超越了主食,都是燕麦加工而成“好干货”。

  面对一粒裸燕麦的种子,管教授告诉记者,从双涡流碾压技术等技术研发及装备创制,到燕麦重要活性组分的功能挖掘与开发,他们精细加工、保留营养、改进弊端,让一粒粒种子冲破坚硬的外壳,开始一段奇妙的旅行,同时走通了一条“政府—高校—企业—农户”的科技扶贫之路。

  让红米打破电商纪录

  五谷丰登,不止燕麦。在海拔1400米到1800米之上,传承千年、漫山遍野的哈尼梯田翻起稻浪。云南省元阳县位于哀牢山脉南段,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世世代代居住在这片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梯田之上。

  “从这边到这边,都是我家的田,一共8亩地。”当地村民老马告诉记者:“我以前种白米,8年前开始种红米。而且,这两年县里也帮忙改良了品种。”又是一年丰收季,对于这一大片的红米种植,老马在收割时留下最长、最好、最饱满的稻穗来播种,希望来年的收成会更好。

  作为《周末开大课》的课代表之一,教育台主持人梦然从元阳带回了这种只生长在红土高原的红米。他介绍,从梯田红米几乎弃种,到亩产达400多公斤,云南元阳原生态农发展的背后,有许许多多的推动者与助力人,其中就有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的扶贫力量。比如上海财经大学党校副校长、党委组织部副部长曹东勃,就曾在云南元阳担任挂职副县长。

  曹东勃对红米如数家珍,“红米稻种千年来从未退化,而且完全不受肥,富含氨基酸,是百分百的绿色粮食。不过,“红米每亩产量少,一年只收一季,收成不好的年份更是雪上加霜。”因此,以前很多青壮年抛弃了梯田,选择外出打工,县里只留得下老人与小孩。“元阳县45.8万人口,2013年贫困人口当时约占三分之一。”

  “2013年起,上财多位老师,也就是我的前辈同志们,纷纷前往元阳扶贫。”而上财扶贫老师们在回到上海后,手机里始终保留着一粒红米的照片。有人说,元阳只要做好这一粒红米,就可以摘掉贫困的帽子。果然,元阳县获得上海、全国多方支援后,通过改良品种大力推广优质红米种植,万亩梯田才开始重新焕发了青春生机。

  上财扶贫的老师们都有一张珍藏的社员证,据曹东勃介绍,早期上财扶贫团队助力元阳成立合作社,“借船出海”,通过互联网平台引入知名行业,使得电商扶贫、电商培训成为后期扶贫工作的重要支撑。

  终于,在这个绝大多数人没有听说过“电商”一词的贫困县,通过互联网技术将产地与销地市场的信息进行链接,通过自建元阳商城APP、微信公众平台等方式,设立乡镇电商服务站、村级电商服务点,联合天猫、阿里巴巴等各大电商服务平台,可以“吃”的世界遗产进入了千家万户。如今梯田红米创造了2小时爆单、7.45万斤产销、2.8万户贫困家庭脱贫的纪录,“这些以往想都不敢想的数字,在大力促进电商产业发展与消费扶贫之下,一切都成为了可能。”

  链接

  《周末开大课》第四季播出时间表

  10月17日19:35 贵州遵义扶贫故事 11月14日19:35 西藏亚东扶贫故事

  10月24日19:35 云南元阳扶贫故事 11月21日19:35 云南洱源扶贫故事

  10月31日19:35 内蒙古武川扶贫故事 11月28日19:35 宁夏西吉扶贫故事

  11月 7日19:35 云南盐津扶贫故事 12月 5日19:35 河北阜平扶贫故事

  (具体时间以实际播出为准)


网址:https://web.shobserver.com/journal/article/share?id=304178

上观新闻APP:周末开大课第四季 牵挂.jpg

最近信息
返回原图
/